评论丨抓好科技赋能和政策改革,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2022-12-29 21世纪经济报道2060
核心提示: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钟钰 巴雪真农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日前召开的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强国必先强农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 钟钰 巴雪真

农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日前召开的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会议强调,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要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大力提升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加快实现高水平农业科技自立自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已经具备了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基础和条件,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正当其时、意义重大。

农业强国是一个基于国际比较的多维动态概念,可理解为在世界范围内农业具有比较强的优势和竞争力的国家,我们可从两个维度来理解,一个维度是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包括农业装备设施条件等,另一个维度则是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即国家农业实力在国际上的地位。一个是程度,一个是地位,二者缺一不可,具体可从农产品产出水平、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农业机械化率、农业科技进步、生产可持续发展等多个指标来进行衡量。

显然,中国早已是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长期增长态势向好,主要农产品产量和单产水平在世界范围内都居前列,如稻谷、小麦和棉花总产量均位居世界第一位,玉米、甘蔗和油菜籽等总产量则稳居世界前三,单产水平方面除玉米仍处于中游水平外,稻谷、小麦、棉花、油菜籽和甘蔗等单产水平均属世界较高水准,在推进农业强国建设方面可以说取得了积极进展和初步成效。另外,中国农业增加值也赶超多个农业强国,在世界占有很高比重,还有着世界范围内较大规模的农业劳动力数量、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最大规模的中等收入群体,这些都为中国实现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的跨越构建了坚实基础,必须牢牢把握农业发展新变化的趋向,加快农业强国建设。

虽然中国农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当前需要清楚认识到的是,中国只是农业大国还不是农业强国,“大而不强、多而不优”仍是中国农业的底色和基本特征。除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较强外,农业产值比重、劳均产量、劳均农业增加值等与世界水平以及农业强国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单位农业从业人员对农业生产和农业总产值的贡献度并不明显,想要赶上世界农业强国的步伐,中国还有一段路程要走。

具体来看,在农业产值方面,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同步发展,中国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不断下降,并在2009年后开始保持在10%以下的比重,但中国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世界范围内依然偏高。2020年,中国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7.70%,而世界平均水平为4.39%,美国、澳大利亚等世界农业强国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普遍维持在2%之下,中国农业和全国经济转型升级空间仍然较大。从劳均产量方面来看,虽然中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在世界范围内居于前列,但劳均产量与其他农业大国尤其是农业强国仍存在一定差距。如中国小麦、玉米和棉花劳均产量为687.41公斤/人、1341.82公斤/人和30.75公斤/人,仅为美国小麦、玉米和棉花劳均产量的2.86%、0.85%和1.55%。同时,中国稻谷、甘蔗和油菜籽劳均产量也有待增加,目前仅为泰国稻谷的45.45%、巴西甘蔗的0.64%和加拿大油菜籽的0.10%。从劳均农业增加值来看,中国与世界平均水平以及农业强国之间的差距在逐步缩小,但仍存有一定差距。2020年中国劳均农业增加值为0.52万美元/人,虽比世界平均水平0.40万美元/人略高,但仍低于世界农业强国,且相比于同样人多地少的日本也仍有差距。除上述指标外,在农业机械化率、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等方面也亟需发力赶超。

中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关键靠改革,我们要深刻理解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的“要依靠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内容,铆足干劲抓好科技赋能和政策改革,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而努力奋斗。

一方面,要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围绕现代种业、机械装备、数字信息等关键技术,加快提升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研发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领域“卡脖子”难题;同时要加强与世界各国在农业技术领域的合作交流,推动农业领域人才、知识、技术和资本等创新要素跨国流动,有效利用全球创新资源,为农业提供强有力科技支撑;还要注重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在提升农民生产技能上下功夫,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真正让农民成为农业技术推广的受益者。

另一方面,要依靠政策改革挖掘农业生产动力,优化农业支持保护政策设计,从以价格支持为主转向以风险管理、农业服务、生态可持续发展等为主的政策体系,促进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同时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增收,释放农村土地等生产要素活力,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着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打造高素质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强化农业人才支撑;此外,还要加快推动城乡深度融合,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保障人、财、物等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不断加速。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头条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