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全国人大代表赵皖平:建议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建立“新农人”“新农商”培育体系

   2023-03-14 中国经营网2710
核心提示:乡村振兴和农业发展是十四五期间我国乡村发展的重点和方向。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5313.8亿元,同比增
 乡村振兴和农业发展是“十四五”期间我国乡村发展的重点和方向。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5313.8亿元,同比增长9.2%,较2021年提升了6.4个百分点。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17万亿元,同比增长3.6%。

中共中央、国务院此前印发的《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也都对数字农业作出了明确安排。其中包括鼓励各地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实施“数商兴农”工程,推进电子商务进乡村等。

《中国经营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为更好地促进数字农业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交了《关于持续打造平台优势促进数字农业发展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受访者/图)

赵皖平建议,在利用电商平台等数字经济对农业产业进行全链条改造的过程中,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解决农产品物流堵点,同时培养数字农业人才,建立“新农人”“新农商”培育体系。

农业全产业链薄弱环节亟待补齐

在赵皖平看来,农村电商在推动农产品“出村进城”、助力乡村振兴、赋能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不过,近几年,全国各大农产区依托数字平台逐步改善了农产品季节性、周期性难卖的问题,但全产业链中仍然存在薄弱环节。“具体表现在数字化程度低,对外依存度较高。”赵皖平分析认为,中国在劳动力素质与职业化程度、农业机械水平、农业科技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的渗透率已达到36%,但农业的数字化程度为8.2%。我国农产品贸易逆差持续增长,2020年农产品出口额仅760亿美元,而进口额则达到1708亿美元,贸易逆差达到948亿美元,与2015年相比几近翻倍。

“我国农村的仓储物流等基建设施较为薄弱,农产品的损耗率较大。”赵皖平分析认为,我国农产区大多处在农村和山区,交通不便,农货作为生鲜产品保质期短,这导致了各大农产区的快递网点少、物流和仓储尤其是冷链、冷库等设施较为薄弱。

观研报告网发布的《中国农产品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现状分析与投资趋势预测报告(2022—2029年)》显示,目前,我国生鲜类冷链流通率、农产品损耗率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对比仍存在差距。

赵皖平还表示,我国发展农村电商还面临着新农人、新农商缺乏等问题。据统计,全国农村电商的人才缺口高达350万,运营推广、美工设计等技术类人才缺口较大。

“在目前的农村电商人才中,懂农产品种植技术、建立农产品品牌意识、拥有基本财务知识,以及懂营销、物流和供应链常识的人才梯队不足,低学历、低技术储备的初级人才仍是主要力量,由此引领集中诞生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赵皖平指出。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头条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