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必须持续推进城乡要素流动

   2023-04-12 学习时报2630
核心提示: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党的二十大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党的二十大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需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决破除体制机制弊端,畅通城乡要素流动,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因此,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形成以县域城镇化为中心的乡村振兴发展格局,不仅要打破二元体制下城市偏好的外生性制度障碍,而且要化解农村本身的内生性制度约束。在赋权强能的基础上打开村门、激活村庄、盘活资源,采取农业农村优先的政策导向和干预措施,畅通城乡间要素流动,畅通农村内部要素流动,才能加快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

加紧城乡生产资本要素流动。城乡生产资本配置不平衡是城乡要素流动不畅的主要矛盾。长期以来,我国乡村生产资本配置持续偏低,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不高,劳动生产率低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足,造成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不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持续畅通城乡生产资本要素流动。一是完善政府投资农业基础设施方式。探索完善地方政府发行一般债券和专用债券用于现代农业设施建设的具体方略和实施方式,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扎实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构建国家水网骨干网络,强化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二是优化土地市场收益分配格局。打通宅基地退出与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的连接渠道,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益。同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扎实搞好确权,稳步推进赋权,有序实现活权,让农民更多分享改革红利。三是提升社会资本参与水平。健全政府投资与金融、社会投入联动机制,以市场化方式设立乡村振兴基金,鼓励将符合条件的项目打捆打包实施,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农业农村。同时,持续完善基础设施供给模式、退出形式和回报机制等保障体系,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改进水电路气房讯等公共基础设施。

加速城乡高素质劳动力要素流动。在各类生产要素中,劳动力要素是最活跃、最能动的要素,土地、资本要素只有通过劳动力才能激活与运转。城乡高素质劳动力要素双向流动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现实需要。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劳动价值未能足额实现,导致农业利润率偏低、农业资本积累不足、劳动力单向流动、农村空心化老龄化加剧、乡村教育医疗资源缺乏。坚持问题导向,需要实施乡村振兴人才支持计划。一是支持高素质劳动力双向流动。开展农民工进城、城市人口下乡等要素双向流动的制度性通道设计,完善城市专业技术人才定期服务乡村激励机制,对长期服务乡村的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方面予以适当倾斜。此外,还要引导城市专业技术人员入乡兼职兼薪和离岗创业。允许符合一定条件的返乡回乡下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原籍地或就业创业地落户。二是加快培养本土急需紧缺人才。一方面,着眼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健全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人才在县域内统一配置的供给模式,组织引导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社会工作、精神文明建设等领域人才到基层一线服务,支持培养本土急需紧缺人才。另一方面,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开展农村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提高培训实效,并大力发展面向乡村振兴的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

加快城乡生态资本要素流动。城乡生态资本循环是利用市场机制应对乡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创新性举措,是实现农村宜居宜业的重要途径。当前,农业的绿色发展和农村的人居环境整治仍处于攻坚阶段,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技术还处于推广应用阶段,水肥一体化还在推进,秸秆、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畜禽粪污等农业废弃物收集利用处理体系亟待完善,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常态化机制亟待建设。因此,着力建设和美乡村,应在系统领会、准确把握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丰富内涵与外延的同时,把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作为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关键举措、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平台抓手、作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切口,从建设的本质要求、乡村特色和建设时序中,找准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切入口和突破口。一方面,强化乡村生态环境修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探索“嵌入式”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提升等生态环境治理路径,推动扩大积分制、清单制、数字化治理运用覆盖面,总结提炼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做法,因地制宜推动在基层广泛落地应用。另一方面,推动乡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不断激活农民内生动力,鼓励发展教育农园、研学基地、乡村露营游、乡土文化体验游等新模式,发展绿色农业、绿色加工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乡村业态。同时,培育一批资源优势明显、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支柱产业,推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品牌化营销。

加强城乡高质量产品要素流动。城乡两大部类的工农产品(含生态产品)必须通过合适比例的交换,才能完成两大部类内部各类型资本的再循环,这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动力。当前,我国不同地区工农两部门劳动价值的实现比例还不一致,乡村资本、土地、生态等要素分成部门劳动价值实现不足,这些直接影响城乡要素流动的可持续性。促进城乡高质量产品要素流动,需要坚持因地制宜,需要不断完善乡村交通、电力、给排水、通信和农产品冷链物流等基础设施,进一步推进“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畅通。一是着力提升农民消费能力。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完善高质量工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改革赋能政策体系,培育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入推进改革,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村村抱团发展、村企村社联动发展、职业经理人入村等多种形式的合作,着力增加农民收入,进而提高其消费能力。二是丰富产品高质量供给。将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不断提升农村物流竞争力,逐步完善配套服务,健全服务设施和机构,建设县级物流配送中心、乡镇配送点、村级快递进村站点的物流体系,打通工农产品流通的“最后一公里”。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头条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