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小麦越冬前田间管理技术

   2025-10-27 网易1900
核心提示:冬小麦越冬前田间管理技术
 当前冬小麦陆续进入越冬前关键管理期。为推进冬前小麦分区域指导和分类管理,保障小麦安全越冬,夯实来年高产基础,现就做好2026年度兵团冬小麦越冬前田间管理事项工作。

一、明确冬前田管任务及标准

冬前及越冬期间田间管理的中心任务是促全苗、匀苗、齐苗、壮苗,确保安全越冬。冬前麦田管理应坚持“分苗分类、因地施策”的原则,针对不同苗情科学调控。弱苗要促根、增叶、壮苗势,通过补水、补肥等措施,增强根系活力和抗寒能力;中等苗要以稳为主,确保苗齐、苗匀、苗壮;旺苗要控水、控肥、稳长势,抑制地上部徒长,促进根系生长,防止冻害与倒伏,确保冬小麦顺利越冬。

(一)冬前壮苗判断标准及所需积温。从群体、个体两个方面判断壮苗。群体方面,越冬前每亩总茎数在60万~80万,达到苗齐、苗匀、苗壮;个体方面,小麦主茎片叶5~6片,单株分蘖2~3个,次生根6~8条,叶色浓绿,无黄叶和干尖。壮苗所需有效积温520℃左右(播种至气温稳定至0℃,≥0℃以上的积温),小麦安全越冬叶龄至少3叶,所需≥0℃以上的有效积温345℃。

(二)小麦出苗和叶龄初步推算。冬小麦从播种到出苗需≥0℃以上的有效积温110~120℃,每生长一片叶需≥0℃以上的有效积温约75℃。根据近期气候预测,北疆大部分区域11月15日前后、南疆大部分区域11月底前后基本进入日均温度0℃阶段,预计北疆从10月20日至11月15日≥0℃以上的有效积温约200℃~220℃。南疆整体温度较常年偏高,从10月20日至11月30日,≥0℃以上的有效积温约300℃~350℃。因此,根据有效积温推算,10月20日已出苗麦田,北疆还可生长约2.5~3片叶,整体可以达到3叶1心,1个分蘖以上发育阶段,南疆还可生长约4~4.5片叶,整体可以达到4叶1心,1~2个分蘖以上阶段。10月20日后滴水或者带墒播种麦田,北疆小麦叶龄可达到1叶1心,南疆小麦叶龄可达到2叶1心。

(三)冬小麦越冬安全性标准分析。新疆麦苗越冬死亡主要因素有冻害、盐碱害、干旱、病害及风害等,北疆以冻害、病害为主,南疆以盐碱和干旱为主。小麦越冬易受冻害主要有播种太早的过旺苗、播种太晚的一根针、播种太浅的露籽苗、整地差的吊脚苗、肥料不足盐碱危害的瘦弱苗、墒情不足的干旱苗、无雪层覆盖的露地苗等7种情况。

北疆零下极端最低气温-21.0℃至-33.3℃、南疆-19℃以上可安全越冬,越冬死亡的小麦主要是整地质量差、土壤墒情差、不灌越冬水或者春季病害重的麦田。目前来看,大部分师市加强了播种质量的管理,整地和播种质量好于常年,但播种较晚冬前1-2片叶龄的面积较大,需要加强措施确保安全越冬。各师市要以培育冬前壮苗为主线,以“控旺促弱、肥水调控、防灾抗灾、防病控虫”为重点,密切关注降温、降雪天气引起的最低气温和积雪深度变化,做好冬麦越冬状况监测,加强冬前措施管理,提升冬小麦安全越冬的保障能力。

二、冬前田间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灌好越冬水,保障小麦足墒越冬冬灌具有贮水防旱、稳定地温、防冻、压盐等作用,有利于麦苗安全越冬和返青生长。冬灌根据气温在土壤“昼消夜冻”时开始冬灌,北疆一般当日平均气温下降至3℃-5℃,于10月25日左右开始、11月10日前结束,亩灌量40-50m3;南疆一般当日平均气温稳定下降到3℃,麦田土壤含水量降到15%以下,于11月15日左右开始、11月底结束,亩灌量80~100m3/亩,麦田有2cm左右的浅水层,确保麦苗安全越冬。具体冬灌时间,应根据播种面积、水源条件和气候情况确定,以封冻前能灌完为原则。冬灌后及时排空地埋管道中的积水,防止地埋管道结冰,影响来年滴施返青水和返青肥。

(二)施好越冬肥,保障小麦稳健生长。越冬肥具有“冬施春用、早春速效”的作用,应根据苗情、底肥情况分类施用。旺苗(5~6叶、2~3个分蘖)田块:底肥充足者不再施越冬肥,以防春季肥效过高导致群体过大、倒伏严重。中等苗(3~4叶、1~2个分蘖)田块:宜随冬灌施肥,亩施尿素3~4公斤、磷酸一铵2~3公斤,防止春季脱肥、促进壮苗越冬。弱苗(少于3叶、“土里捂”或“一根针”苗)田块:要强化越冬肥,亩施尿素5~6公斤、磷酸一铵3~4公斤,以促根增蘖、增强抗寒性。

(三)病害防治,保障小麦安全生长。越冬前冬小麦锈病发生区域使用三唑酮、戊唑醇、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等不同药剂防治;冬季积雪较厚、来年春季雪霉雪腐病易发区域,除拌种外,在初雪前喷施甲基硫菌灵、多菌灵、三唑酮、戊唑醇、腈菌唑、肟菌酯等药剂进行预防。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头条
推荐图文
推荐头条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