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氯化铵为何成为土壤板结的“元凶”
氯化铵属于铵态氮肥,当它被施入土壤后,会与土壤中的胶体发生吸附作用。土壤中的土粒大多带负电,而铵态氮肥中的铵离子带正电,二者相互吸引,使得氯化铵在土壤中的移动范围较小,容易在土壤上层积累。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上层会逐渐盐渍化,土壤颗粒之间的空隙被盐分填充,原本疏松的土壤结构变得紧密,最终导致土壤板结。
以某地区的蔬菜种植基地为例,该基地长期大量使用氯化铵作为氮肥。起初,蔬菜产量还算稳定,但几年后,种植户们发现土壤变得越来越硬,用铁锹翻耕都变得十分困难。蔬菜的生长也受到了严重影响,根系无法深入土壤吸收养分和水分,植株矮小、叶片发黄,产量大幅下降。经过土壤检测发现,土壤中的盐分含量严重超标,土壤板结问题十分突出。
二、土壤板结带来的多重危害
1.阻碍作物根系生长
土壤板结后,土壤的孔隙度降低,通气性和透水性变差。作物的根系在紧实的土壤中难以伸展,就像人被束缚住了手脚一样,无法正常生长和发育。根系无法深入土壤,吸收养分的范围也受到限制,导致作物生长缓慢、发育不良。
2.降低土壤肥力
土壤板结会破坏土壤的团粒结构,而团粒结构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它能使土壤具有良好的保水、保肥和通气性能。当团粒结构被破坏后,土壤中的养分容易流失,保水能力下降,导致土壤肥力降低。即使施入再多的肥料,作物也难以吸收利用,造成肥料的浪费。
3.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
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它们在土壤养分循环、有机物分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土壤板结会使土壤环境恶化,氧气含量降低,不利于微生物的生存和繁殖。微生物数量减少,活性降低,会进一步影响土壤的生态功能,导致土壤养分转化缓慢,土壤质量下降。
三、科学施肥,预防土壤板结
1.合理选择氮肥种类
除了氯化铵,硫酸铵等铵态氮肥也容易引起土壤板结。因此,在选择氮肥时,应尽量避免单一使用铵态氮肥。可以优先选择硝态氮肥,如硝酸铵、硝酸钠等。硝态氮肥呈负电性,与土壤土粒相排斥,在土壤中的移动范围较大,不易造成土壤上层盐渍化。此外,酰胺态氮肥如尿素也是不错的选择,它在土壤中需经转化后才能被作物吸收,肥效相对较慢,但不易引起土壤板结。
2.氮肥与其他肥料配合施用
在施用氮肥时,应配合施用磷肥、钾肥和有机肥。磷肥能促进作物根系发育,增强作物的抗逆性;钾肥能提高作物的品质和产量;有机肥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例如,可以将氮肥与腐熟的农家肥、有机无机复混肥等配合施用,既能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求,又能预防土壤板结。
3.控制氮肥施用量
过量施用氮肥是导致土壤板结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应根据作物的需肥规律和土壤肥力状况,合理确定氮肥的施用量。可以通过土壤检测,了解土壤中氮素的含量,然后根据作物的目标产量,计算出所需的氮肥施用量。避免盲目施肥,减少氮肥的浪费和对土壤的伤害。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宝贵资源,保护土壤健康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让我们警惕氯化铵等容易引起土壤板结的氮肥,科学施肥,为农作物创造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